发布时间:2021-04-15 19:40:33 阅读量:46592 作者:俞宇
信息化战场智者胜中世纪军事强国。关键时刻,李煊果断打破思维僵局,提出了系统解析新思路,针对现代作战需求,大胆提出创新方案,并着手搭建实验平台,很快扭转战局,取得突破性进展。2个月过后,又一项创新成果破茧成蝶。经专家鉴定,该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。为此,上级领导发专电予以表彰。
人物小传
李煊,兰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,部队科研领域专家型人才,先后取得20项科研成果,7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。
李煊搞科研如同冲锋在沙场。他的创新格言是:“信息化战场智者胜!”
光电交织,系统博弈。3月中旬,一场现代高技术信息对抗演练在大西北某地激烈展开。中军帐内,那位为首长机关提供运筹帷幄技术保障的大校军官便是李煊,只见他有条不紊地操控着智能指挥系统,大尺度荧屏上数据流交替变幻,沙场战况尽收眼底。
数小时后,高强度对抗演练告捷,李高工轻轻擦却额头上的汗滴。与汗水相伴的,是他20多年扎实的信息化技术功底和那一股子攻关不辍的冲锋英姿。
1992年,李煊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北军营不久,正赶上部队急需上马一项信息化系统攻关任务中世纪军事强国。李煊主动请缨,要求担负该课题科研项目。部队领导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让他参与了课题攻关。
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。一干起来,李煊才知道科研攻关远不是书本上来的那么简单容易。
知识储备不足,李煊利用节假日抓紧充电。从那时起,他成了驻地图书馆、新华书店和资料室的常客,所涉猎内容囊括微电子、软件编程、数学模型、管理与逻辑等众多领域。
理论与部队实战需要相结合,李煊每次回到实验室便如同亲历战场,视野顿时异常开阔。日复一日,谁也记不清他到底进行过多少次艰难而乏味的重复运算,也记不清他经历过多少个从失败到奋起的不眠之夜。大家只记得,课题被如期攻克,李煊在科研沙场上经受住了艰难的考验。
这些年来,李煊在科研一线的拼劲始终不减。每当战斗打响,他总像战士一样冲锋拼搏、勇往直前。
去年下半年,李煊参加了上级组织的联合攻关课题组,一上马便遇上拦路虎,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中世纪军事强国。那段时间里,他将办公室、实验室作为战场,将瓶颈难题作为高技术战场的堡垒,每天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拼劲,一次次发起冲锋,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“铁人”。
2013年底,他被兰州军区某部评为“感动部队十大模范人物”。表彰会上,李煊铿锵有力地说:“军人生来为战胜,搞科研和打仗一样要勇往直前!”(张永泰 梁 戟)
五方礁决不能成为第二个仁爱礁,因此中方在同菲方反复交涉之后将其拖走,是不留后患之举。我们为中国有关部门这一次的坚决态度和行动点赞。
战争不会选择天气,比武就是打仗。头脑冷静的达志喜没有慌神,而是果断调整射击节奏。只见他在行驶的铁甲战车上时而通过射击孔射击,时而打开载员窗射击,现场官兵从他规律的枪声中听不出一丝慌乱。
“如何解决合训分流学员水土不服,缩短任职适应期?院校如何强化对部队师资力量保障?部队怎样帮助院校充实教学想定库、案例库和试题库……”他们以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为遵循,就新形势下如何确保学员培训数质量、如何优势互补打造师资队伍、如何正确评价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、如何畅通学员共管和淘汰机制,以及如何建立合训、分流院校与部队协商协作机制五大问题协商探讨。
1996年2月15日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。站在发射场遥控室里的赵梅第一时间觉察出火箭姿态不对。
——狠抓任务部队备勤训练,突出AB角轮岗训练,突出与军兵种对接训练,确保一有任务能迅即出动、保障有力;
据总后财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搭建该网络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全军各类人员人人揣本“明白账”,知道自己应该享受哪些待遇,待遇水平是多少,如何进行领报,让财务待遇发放做到公开透明。这项工作,对于促进我军生活待遇制度落实、提升服务基层质量、扩大官兵知情权和参与权具有重要意义。(胡恒胜、记者张歌)
探月工程总体要求火箭连续3天每天有2个发射窗口。经过火箭研制团队设计师大量运算和逐日搜索,最终从上万条发射轨道的计算结果中选出了最优的6个窗口。12月2日1点30分就是第一窗口时间,宽度是4分钟,意味着长三乙火箭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选择一个时间发射,如果在此之前出现突发状况,发射时间将延向50分钟以后的第二窗口。
说起他当兵的历史,他显得很自豪,也很善谈。家住河北省宁晋县农村,看着《地雷战》《地道战》等革命影片长大的他,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,梦想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无所不能的解放军战士。
按照遴选新兵骨干惯例,一开始连队并未将今年服役期满的阴伟元列入选拔范畴。得知此事后,作为代理排长的阴伟元主动找到连队干部要求带新兵。最终,团领导为这名服役期满的老兵开了“绿灯”。
国家民航局有关部门表示,开通“军人依法优先”通道,是民航机场深化军民融合、努力服务部队的一件好事实事,是民航系统落实军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实际举措,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体现。
有些话,平时听起来可能觉得是唱高调、喊口号,但此刻,维和官兵说的每句话,我们都感觉非常真诚和朴实,因为这是他们的真情流露。
我军从诞生之日起,一直高度重视厚爱军人家庭。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就设立了优待红军家属的专门机构。抗战时期,相继出台《优待抗属代耕工作细则》《优待抗属购物办法》等20个政策文件。2014年10月31日,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:注重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,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、荣誉感。